D-二聚体的生成代谢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过程的标志物,健康人血浆中D-dimer含量很低。

D-二聚体的生成与代谢

首先,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然后单体有规则地连接为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a因子作用下以共价键相连,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随后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存在下,纤维蛋白降解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其中最小的片段为D二聚体,分子量约62ku,在体内半衰期约3h,主要经肾脏排泄或经网状内皮系统破坏。

D二聚体的生成与代谢

D-dimer生物学功能

D-dimer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血浆中D-dimer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只有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以反应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D-dimer的定量检测可以定量反应药物的溶栓效果以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 < 0.5 ug/ml。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排除肺栓塞(PE)

肺栓塞(PE)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疾病,肺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具有侵袭性,肺灌注/通气闪烁造影是诊断PE的标准方法,但敏感性较差,因此需要不断优化临床诊断策略。D-dimer检测在PE的排除诊断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D二聚体检测总体敏感性为90%-95%。相关研究表明将D二聚体值500 ng/ml作为排除PE诊断的临床界值,对于PE的诊断和安全排除临床评估有中、低可能者,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出血性病理过程。D二聚体在DIC早期就会升高,随着病程的发展,D-dimer可升高到10倍或100倍以上。根据有关文献报道,D-Dimer在DIC诊断中阳性诊断率是100%,预测值为91%,特异性为97%,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Dimer含量与患者体内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但D-二聚体具体用于诊断DIC的临界值还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联合检测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抗凝血酶是更好的诊断策略。

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有研究者通过对大量文献中患者病例分析,得出深静脉血栓(DVT)诊断准确性提高依赖于D-二聚体检测前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对于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无需超声就可以排除DVT诊断;对于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DVT患者,D-dimer的检测结果不影响临床诊断。专家推荐在诊断DVT时,联合采用D二聚体和临床预测患病率作为筛选指标,不仅提高了敏感性,也使整个诊断程序更安全有效。

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头颅CT是重要手段,但多数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CT不显示密度变化,加重患者负担,延误时间。而D-二聚体填补了这一缺憾。脑梗死急性期血浆D-Dime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其水平较急性期下降者,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预后不良。

在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随着血栓溶解,D-二聚体含量快速上升,当血栓完全溶解血管再通后,其含量会下降。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不下降,则提示血栓没有完全溶解或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因而,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尤其是在溶栓治疗中,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肝硬化和肝癌

肝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发生坏死和再生,体内存在病毒和抗体复合物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造成纤溶抑制活性过低及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障碍,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及D二聚体增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水平的纤维蛋白溶酶激酶的特征,此酶可诱发局部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浆D二聚体增高。因此,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抗凝治疗的监测

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可用以调整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的用量,是检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D-二聚体测定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许多疾病发生时(如肺栓塞、静脉血栓、脑梗死、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等等),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会升高,提示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病情诊断及监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D-二聚体与其他有临床价值的结果和放射学研究联合使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丹, 马聪.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11.

2.王鸿利, 王学峰.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3.王兆钺.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进展[J]. 血栓与止血学, 2014.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