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专题

体外诊断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分支。在体外诊断领域检测对象、方法学和技术路线众多,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免疫检测的方法一直是体外诊断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蛋白质、激素等微量物质,从20世纪60年代利用同位素,到20世纪80年代利用酶,再到20世纪90年代利用化学发光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相关技术路线不断演进,超过了50年的历史。最早以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的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美国医学家耶洛和柏森于1959年建立的。标记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其后出现的非放射性核素如酶、元素、发光物和元素化合物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使免疫检测进入到了自动化检测的时代。如今,免疫检测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疾病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

抗体、抗原是免疫检测试剂核心反应原材料,是体外诊断试剂质量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着体外诊断试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检测特异性(assay specificity)是抗体仅对分析物产生可检测性反应的能力,交叉反应性(cross-reactivity)与之相对,描述了抗体对分析物以外物质的反应能力。在免疫计量分析法的设计中,抗体对内源性分析物的交叉反应性(cross-reactivity)评估是必不可少的。许多蛋白质具有与高度保守的表位密切相关的结构。如果捕获抗体或检测抗体与交叉点反应物结合,则检测结果偏低;当捕获、检测抗体均与交叉反应物结合时,检测结果偏高。影响免疫检测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抗体的交叉反应性还有:

1、抗体的物理掩蔽

抗体的物理掩蔽通常仅出现在固相抗体系统中,抗体包被在疏水聚合物为主的表面上。某些采血装置中所用的脂质和硅油有时会与固相产生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抗体物理掩蔽。

2、抗体结合位点构像改变

由于样本引起的反应体系中离子强度或pH的变化,或者是由于预提取样本时残留的有机溶剂,抗体结合位点构像可能发生改变。

3、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ic antibodies)

人体样本中的抗动物IgG抗体可能与试剂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特别是来自相同物种的试剂抗体,如小鼠单克隆抗体。嗜异性抗体与捕获抗体和结合抗体的反应可形成稳定的、可检测的抗体复合物,与分析物正常反应形式的抗体复合物类似。

4、抗原构像的改变

许多蛋白质含有二价离子结合位点,血清或EDTA血浆中存在镁或钙离子,在溶液中一些药物和其他半抗原与二价阳离子形成复合物,可能导致抗原构像改变。

5、结合态分析物的置换

在检测游离小分子(如甲状腺素T4或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时,如果某些物质能够将结合态小分子从结合位点置换出来,就会干扰检测结果。如非酯化脂肪酸在样品储存时,容易形成酯化脂肪酸,这类分析物就会使激素与蛋白结合点脱离,从而影响检测。

6、低剂量钩状效应(low-dose hook)

低剂量钩状效应偶尔会在竞争性检测法中遇到,特别是在那些放射性检测法中,其抗原被标记到一个非常高的比活性。对于低浓度分析物,抗原抗体结合可以超过零浓度时的结合。这种现象归因于抗体对抗原的正协同结合。

7、高剂量钩状效应(high-dose hook)

高剂量钩状效应仅限于一步免疫计量分析法(夹心法),特点是在分析物浓度非常高时信号反而降低。这是由于分析物浓度过高,捕获和检测抗体同时饱和,阻止了可检测的夹心复合物的形成。高剂量钩状效应主要影响捕获抗体浓度有限的固相检测法和分析物浓度范围非常宽的检测法,如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基础知识

性能评估

开发技术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