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抗体
抗体名称 | 抗人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CK-MB antibody) | |||
产品描述 | 鼠源单抗,细胞体外培养(cell culture)获得 | |||
应用平台 | 免疫荧光、化学发光 | |||
产品货号 | K68t3 | K69v5 | ||
推荐用途 | 检测/标记 | 捕获/包被 | ||
抗体纯度 | Protein A/G纯化,纯度>98% | |||
缓冲液 | 1*PBS | |||
抗体储存 | 避免冻融,分装保存,-20℃或更低温度保存 |
免疫荧光平台
图1:免疫荧光平台样本符合率
样本(ng/ml) | 测定1 | 测定2 | 测定3 | 平均值(ng/ml) | 相对偏差 | 标准要求 | |
批次1 | 8.14 | 8.44 | 8.74 | 8.09 | 8.42 | 3.48% | ±15% |
25.84 | 26.47 | 25.41 | 25.88 | 25.92 | 0.31% | ||
批次2 | 8.14 | 7.9 | 7.95 | 8.19 | 8.01 | -1.56% | |
25.84 | 26.31 | 26.46 | 26.86 | 26.54 | 2.72% | ||
批次3 | 8.14 | 8.13 | 8.53 | 8.61 | 8.42 | 3.48% | |
25.84 | 25.85 | 26.29 | 26.04 | 26.06 | 0.85% |


低值样本 (8.14ng/ml) |
高值样本 (25.84ng/ml) |
|
测定1 | 8.77 | 26.88 |
测定2 | 10.09 | 24.11 |
测定3 | 8.21 | 23.14 |
测定4 | 8.15 | 26.74 |
测定5 | 6.94 | 25.99 |
测定6 | 8.94 | 26.44 |
测定7 | 7.64 | 25.88 |
测定8 | 8.07 | 27.1 |
测定9 | 7.11 | 24.17 |
测定10 | 8.44 | 23.11 |
平均值(ng/ml) | 8.24 | 25.36 |
SD | 0.92 | 1.57 |
CV | 11.16% | 6.17% |
标准要求 | ±15% |
肌酸激酶分子是由脑型亚单位(B)和肌型亚单位(M)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组织中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占血清中CK的0~4%;CK-MB有自己的亚型,包括MB2(组织形式)和MB1(转化形式)。CK-MB2从心肌释放后,羧基末端被血浆羧基肽酶N水解,去掉一个赖氨酸残基转化为血清修饰亚型CK-MB1。
骨骼肌中CK-MM占大部分,而CK-MB则小于3%;心肌是人体唯一含CK-MB最多的器官,约有15-40%;脑组织中主要为CK-BB,胃肠道平滑肌,富含CK-BB。因此不同的组织受损,坏死,血清中就有不同的CK同工酶增高。血清中CK-MB升高是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确认有无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心电图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再发性心肌梗死,血清中CK-MB升高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6小时CK-MB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峰值,如无并发症3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若有并发症,如梗死延展,则酶不下降。若梗死再次发生,已趋于下降的CK-MB会再次升高,酶活性曲线形成马鞍形。
CK-MB与急性心肌梗死(AMI)
通常血中CK-MB来自心肌,若患者具有CK-MB升高或者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看解释时,应考虑AMI。
溶栓治疗观察:
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到峰值是AMI的征兆。溶栓治疗2小时后,若CK-MB水平增加超过2倍(下壁AMI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增加2.5倍以上),则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其检测灵敏度为85%,特异性为100%。
CK-MB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当心肌缺血时,CK-MB常不升高,故UAP患者大多数并无CK-MB升高。此外,CK-MB用于梗死面积评价时存在一定的争议,CK-MB达到峰值的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并非梗死面积,因此可认为CK-MB达到峰值早者比晚者预后好。另外当急性骨骼肌损伤时,CK-MB可出现低水平一过性升高,故临床上常以CK-MB/CK小于6%作为心肌损伤的鉴别。
血清中的CK-MB质量正常参考值:<0.6ng/ml;
AMI(急性心肌梗死)Cut~off值≥5.0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