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概述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由泌酸腺的胃酶细胞合成,包含375个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量为42000Da。根据免疫原性不同可将PG分为2个亚群: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从胃粘膜提取液中分离出7种PG(PG1~PG7),PG1~PG5的免疫原性相似,主要由胃底腺的胃酶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称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6和PG7的免疫原性相似,除由胃底腺的胃酶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称为胃蛋白酶原Ⅱ(PGⅡ)。

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临床检测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不具有活性,胃酶细胞合成的PGⅠ和PGⅡ99%进入胃腔,另外1%则通过胃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当胃部环境改变或胃粘膜发生病化时,血液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如图1所示,在不同的胃部疾病中,PGⅠ、PGⅡ含量以及PGR值的变化都有明显的区分。因此,通过对PGⅠ、PGⅡ的含量检测可为胃部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与胃部疾病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筛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可诱导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引起血液中PGⅠ、PGⅡ含量显著升高、PGR降低。在HP根除后,患者PGⅠ、PGⅡ含量下降且PGR显著提高,因此可根据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来判定HP患者是否根治成功。

胃蛋白酶原与胃溃疡鉴别

血清PGⅠ含量与消化性溃疡程度呈正相关,血清 PGⅠ含量升高者,提示其存在溃疡的可能性。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含量因胃溃疡的阶段和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处于活动期或愈合期的患者血清PGⅠ含量明显高于瘢痕期患者。

胃蛋白酶原与浅表性胃炎检测

在浅表性胃炎发生早期,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明显增加,且PGR下降,而PGⅠ含量变化不大。在浅表性胃炎与糜烂性胃炎诊断中,患者血清PGⅡ含量比PGⅠ更有诊断价值。

胃蛋白酶原与胃癌筛查

相较于胃镜检查,血清PG检测方法可靠、价格低廉,且适用于大范围人群,在常规体检中更易操作。血清PGⅠ和PGR降低是胃癌的高危信号,PG检测现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

综上所述,胃部疾病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极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进行检测,参考PGⅠ、PGⅡ值以及PGR值,并结合其他生物学指标为对胃部疾病进行预判,有利于及早发现病情。胃蛋白酶原检测操作简单、费用低,并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于胃部进行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丽萍, 宫月华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作为幽门螺杆菌除菌疗效判定指标的研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8): 1827-1830.
[2] 杨文泰, 陈建勇.胃蛋白酶原与胃部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江西医药, 2018, 53(4): 398-400.
[3] 许爱萍, 王金湖.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4): 480-481.

相关产品

相关产品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