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6(IL-6)相关专家共识汇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细菌感染后IL-6水平迅速升高,可在2h达高峰,其升高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但IL-6用来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特异性不如PCT和CRP。某些非感染状态下也可以出现IL-6升高,如手术、创伤、无菌性急性胰腺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IL-6也可用来评价感染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当IL-6>1000μg/mL时提示预后不良。动态观察IL-6水平也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
IL-6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由于内毒素和一些细胞因子可能诱导IL-6产生,标本最好采集在无内毒素的试管内,迅速分离血清、冷藏。健康人血清中IL-6含量极低,各地报道的正常参考值因所采用的方法和实验条件不同而差异较大,因此各实验室自己正常参考值的确定十分重要。
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在细菌感染时IL-6的检测值明显升高,且与HBP、SAA等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感染评估和检测的常用指标,且其浓度与患者疾病的损伤程度一致。此外,IL-6对于脓毒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
对脓毒症高危患者以及可疑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的患者,应当进行细胞因子筛查,以确定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状态。目前启动和促进细胞因子风暴的因子并不明确,很多细胞因子都参与到脓毒症的反应之中。众多研究认为主要参与SIRS和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RS)的因子包括:TNF-α、IL-1、IL-6、IL-12、MIF、sCD74、HMGB-1。有证据显示,当促炎因子明显升高或出现炎症反应失衡时,即应当开始炎症调控。因此,对于脓毒高危感染患者,应当定期进行细胞因子监测(2~4h重复),及时发现可疑脓毒症患者。目前医院普遍检测的细胞因子是IL-6。作为IL的一种细胞因子,IL-6主要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血液临床专家共识(2022年版)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与其他B细胞肿瘤有相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发生率,超过80%的患者发生3级及以上血液学毒性和几乎100%的免疫学毒性。MM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CRS的发生率可高达90%,其中3~5级CRS发生率为5%左右。
MM患者CAR-T细胞输注后需要持续性监测生命体征至CRS症状消失,发生2级或以上CRS时,监护直至CRS分级降至≤1级或者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而定。CAR-T细胞输注后患者应住院观察,建议至少在医院密切监测7~14d。发生CRS时每天进行体格检查并监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常规监护下至少每4h评估1次生命体征。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相关神经系统毒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目前已上市的针对CD19、BCMA CAR-T细胞产品治疗相关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发生率为28%~87%。在两项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中,ICANS发生率均在60%左右。最近研究报道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患者的ICANS发生率为21%。
ICANS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在CAR-T细胞输注后第3~6天出现,第7~8天达到高峰,后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改善,持续2~3周症状消失。早期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患者常合并严重ICANS。
在ICANS的诊断过程中,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神经系统毒性症状表现不典型时。对于CAR-T细胞输注后所有患者,建议运用CARTOX-10或ICE评分量表,进行每天2次神经系统评估。当患者出现ICANS的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增加评估次数。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铁蛋白、细胞因子水平等指标。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在进行CAR-T细胞输注时,可能会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寒战、发热,以及罕见的严重呼吸抑制、神经毒性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输注不良反应后应减慢或暂停输注CAR-T细胞,再次核查细胞制剂信息。如患者输注不良反应症状不能缓解或持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注,如临床判断上述输注不良反应为过敏导致,应立即进行抗过敏治疗和抢救,并同时检测CAR-T细胞制剂和患者外周血病原微生物,对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常规、细胞因子等炎症指标进行检测。
CAR-T细胞回输后r/r B-ALL患者可能会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应定期监测生命体征、24h出入量、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乳酸脱氢酶(LDH)、CRP、铁蛋白、细胞因子(IL-6、IFN-γ等)。
血液肿瘤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相关性感染预防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抗体药物的免疫抑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①抑制B细胞免疫:外周血B细胞的快速及明显减少,可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②抑制T细胞免疫:如抗CD30单抗,通过杀死CD30阳性细胞,诱导免疫失调;通过细胞旁作用,杀伤体内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严重影响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导致感染发生。③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治疗中普遍存在。④合并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风险:如PD-1单抗常可引起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后者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这将进一步增加患者对致病做生物的易感性。
分子靶向药物所导致的感染风险增加是由于其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查、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IL-6等感染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对感染诊断有提示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救治专家共识
COVID-19重型早期预警指标,如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外周血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进行性上升、乳酸进行性升高、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并不适用于急诊重症分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急危重症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救治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3): 297-302.
[2]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急诊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等. 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7): 885-895.
[3]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7, 40(4): 243-255.
[4]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血液临床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4): 265-271.
[5]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学组.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相关神经系统毒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2): 96-101.
[6]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学组.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2): 89-95.
[7]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 血液肿瘤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相关性感染预防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 42(9): 717-727.